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话语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全面推进贵州省高校思政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全省高校师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素养,6月22日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2024年贵州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交往能力提升培训班在遵义市新蒲新区正式开班。此次培训的参训单位有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铜仁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等数十所院校,共有200余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参加了培训。
开班仪式由遵义医科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谷松岭教授主持,郭宇亮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向与会专家和全体参训教师表达诚挚问候和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遵义医科大学近年来在各方面尤其是思政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勉励广大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开班仪式结束后,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邢瑞娟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洋副教授分别主持了当日上午和下午的大会主题报告及培训活动。
在上午的大会主题报告中,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刘书林教授以《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财富探索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法,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为题,讲述了在构建思政课话语体系时,应积极借鉴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话语维度,还应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典型案例,开辟思政课教学话语灵活运用的新境界。刘书林教授指出,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借鉴吸收中华文化重视理想信念的优秀话语传统、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教育的话语构建成果,将之应用于思政课堂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话语体系的建设,以期守正创新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恩良教授以《以红色文化为力量根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交往能力》为题,围绕“何谓”、“何能”“何为”三个设问,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的内涵、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契合、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交往能力的路径方法进行了逐一分析。他指出,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交往能力既体现思政课教师的人身魅力,更影响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适应时代需求对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构成要素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表达进行创新性发展,要使其课堂话语兼具政治话语(思想话语)、学术话语(理论话语)、教材话语(文本话语)、教学话语(日常话语)四种属性。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中的“人、物、事、魂”四类资源,将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革命旧址和遗址、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革命精神,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起到增强价值认同、促进情感共鸣等作用,直击学生内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在下午的大会主题报告中,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严冰教授论述了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当代思政课教学的启示。他指出在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中,首先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发扬中华固有道德,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其次重视历史研究与文物保护,努力发掘、整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再次当时的学校教育、干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建设,积蓄了革命斗争的精神力量,奠定了共产党人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石。这启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要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话语,坚持讲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时代语言,坚持与时俱进,将时代话语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分发挥思政课传播真理、解疑释惑的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谢瑜教授围绕思政课的“对话式”教学探索,说明了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渗透力的具体路径和基本要点。他指出思政课对话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对人的关注,关注的是学生当下的境况与需要。话语具有互动交往的功能。如果缺少互动和对话,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话人”,仅停留在话语信息的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无法激发主体意识,就容易导致学生“离场”,很难达成师生间的共识。只有消除分歧、凝聚共识、形成共振,思政课才能真正具有强大的思想渗透力。思政课教学要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就要从教师独白式话语向师生对话式话语转变,可采用启发式、辩论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性辨析、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更多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次培训班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研究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聚焦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成长需求,着力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扎实提升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交往能力。参训学员纷纷表示自己在此次培训中受益匪浅,更加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未来将在教学过程中不读深化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引领力、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解释力,以积极推进思政课话语创新的方式在课堂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一审:毛伽;二审:沈洋;三审:邢瑞娟;撰稿:郑宏颖,摄影:张林玉。)